Art in Hong Kong (2025)

Apple Podcast


她為何代表了香港藝術?她的職業生涯又如何與香港當代藝術市場交織:香港藝術家林嵐

Art Market News & Views ( AMNV) , 2025-03-19, Apple Podcast

主持人:Hexing,张腾(EoAM©)

嘉宾:林岚(香港艺术家)

AMNV荣幸地推出第一集正式的播客节目。

在一年一度的香港巴塞尔前夕,香港南华早报的艺术编辑以及资深记者出版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本讲述香港当代艺术历史的书籍《Art in Hong Kong - Portrait of a City in Flux》。

在书中她从国家政策,本土文化,国际贸易以及自身经历等多个角度 - 时间横跨英殖民时期,千禧年直到近年的动荡 - 描绘了这座城市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了如今的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的位置,以及未来将何去何从。

当她在概括什么是“香港艺术”时,Enid通过讲述一位香港本地艺术家的成长经历 - 从作为新移民和母亲来到香港,从小在底层生活到由中国传统绘画转向到了当代装置艺术等 - 来侧面的描述了香港艺术土壤的多样性,并总结道:她的成长经历说明了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直接、线性的香港叙事。

Enid在书中所提到的这一位艺术家便是Jaffa Lam 林岚。

林岚是一位多媒介艺术家也是香港艺术学院的讲师,她的艺术实践有很强的社会介入性并且与香港这座城市息息相关。

但是在过去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林岚一直在事业上苦苦挣扎,但是疫情却成了她人生中最大的转机之一,一次在维伍德画廊(Axel Vervoordt)群展的机会使得她从新被大家认识,而之后她的作品在2023年香港巴塞尔的Encounter单元的亮相使得她声名大噪,成为如今最能代表香港的艺术家之一。

就在她在国内的首个个展-深圳海上世界-来临之际,我们有幸的请到林岚与我们分享了这一路的故事:她为何曾决定在50岁时一把火烧掉自己全部作品,如今在事业的新起点她又是如何从新开始。节目的最后她还分享了对女性在当代艺术界的representation的看法等问题。

【收听指南】

03:28 个人史与城市史交织:艺术书写的创新实验

04:32 疫情催化创作转型:非典与新冠的时空对话

09:38 五年艺术转型路:从平面到立体的探索之旅

12:26 孟加拉创作误解:艺术与社会服务的边界思考

23:08 拒绝悲情叙事:轻量化故事创作方法论

28:56 国际画廊入港:本土艺术家的机遇与挑战

32:53 千禧年后浪潮:香港艺术工作室群落形成

36:54 五十岁烧作计划:嬉皮精神的当代艺术实践

42:56 深圳重启人生:五十一岁的原点再出发

52:33 传统艺术困境:AI时代的坚守与革新

【本期推荐】

图书推荐:

《ART IN HONG KONG - PORTRAIT OF A CITY IN FLUX》

展览推荐:

“林岚:窗后”,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SWCAC)

活动推荐:

2025年香港艺术周游学计划

感谢您的收听。您可以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播客、Spotify以及小红书等平台关注我们。欢迎留言评论。

資料來源:AMNV Apple Podcast


《艺术在香港》在变迁中寻找韧性与希望

艺术有读

Ep. 108, 2025年4月7日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刚刚结束,这两天艺术世界可能还在疲惫的看展周期中慢慢恢复。上周大量关于香港艺术世界的报道,想必大家已经读过了,不是过于简略快速,就是显得有些老生常谈。今天要聊的这本书《Art in Hong Kong: Portrait of a City in Flux》,我给它起了个中文标题叫《艺术在香港:一座变迁之城的肖像》。这本小书可以在三四个小时的飞机上轻松读完,作者是《南华早报》的艺术版编辑 Enid Tsui,她长期报道香港的文化景观,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视角,这是我在上周铺天盖地的报道中所没有感受到的。

关于作者:

Enid Tsui 是《南华早报》的艺术版编辑,负责报道和分析香港及亚洲的艺术动态。她曾担任《金融时报》的香港特派员及亚洲公司与市场编辑,并曾在香港电台第三台担任主持人,同时也曾是《CFO China》杂志的总编辑。

这期节目我们聊到了

什么是“艺术在香港”的历史

国际拍卖行入驻香港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座不断变迁的城市,为什么在人才流失和不明朗的审查制度之下,仍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生命力?

作者又如何看待香港艺术生态的未来发展?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資料來源:艺术有读 Apple Podcast